呼喊与细语

资源简介:
艾格尼丝(哈里特·安德森 Harriet Andersson饰)、玛丽亚(丽芙·乌曼 Liv Ullmann饰)和卡琳(英格里德·图林 Ingrid Thulin饰)虽然是三姊妹,各人内心却有着积重难返的隔膜和疏离。艾格尼丝身患绝症,生命将近,守护在她身边的是女仆安娜。艾格尼丝没有得到过母亲完整的爱,死前妄想让关系紧张的姐妹变得珍爱彼此,却一再事与愿违。

呼喊与细语

呼喊与细语

呼喊与细语

因绝望痛苦而美丽的人类行为艺术展。每一帧都是静美但富有张力的画,每一张人物定格脸都是复杂意味难明的表情,每一个呐喊的瞬间都是真实的虚妄世界与虚妄的真实灵魂之间的对决,每一次沉默都是恐惧在撕裂回忆的嘴脸,轻声呓语抚摸,虐待别人的同时也自虐,无耻自私卑微孤独的欲望填满了皱纹的细沟。(看我扯这么些闲蛋就是没看懂又不好意思说,长大就懂了,大点再来看吧,自残那块联想到《钢琴教师》,整部电影的画面真的超美,色彩、构图、光影、转场,热情冷漠的生,傲慢卑贱的死,都是红色。)

8.4 大特写镜头在伯格曼中后期的电影中比重的确越来越大,这对我而言反而是快速平静下来浸入电影的良药。明明由死亡带来的恐惧需要爱才能暂时消解,而生者却总是那么吝惜彼此的爱意。非要做个评判的话,Karin冷漠克制却相对真实,阴道的鲜血涂在嘴上宛如她最撕心裂肺的呼喊;而虚伪的Maria总是把呼喊挂在嘴边,不负责任地给予自己虚假的爱。大红的基调是鲜血,是呼喊,是每个人对爱歇斯底里的渴望,却唯独不能是爱本身,因为真正的爱应如Anna的拥抱和摇曳的秋千般平静。

这部电影还挺神奇的,因为故事性几乎没有的电影我通常是不会喜欢的,但是这部电影却看得莫名有感觉,可能是因为本片的艺术性真的很高,摄影和美术看的非常舒服,开头结尾时不时就响起的钢琴也非常有感觉,结局拍的实在是好。但本片给不出最高分是肯定的,故事性都不能说是差了,是几乎就没有故事,当然故事不是一个电影的全部,但我觉得至少也是一部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片在这方面的缺失是我忽视不掉的。本片的表演其实还挺不错的,尤其是病人艾格尼丝的扮演者,印象挺深的一个表演

痛苦,绝望,蔑视和亲情糅杂在三个女主身上。三位伯格曼御用女演员把这个故事诠释地太好了。英格丽图林其实还是自己惯常诠释的形象,但玛丽亚最后对卡琳的嘲弄和艾格尼丝的濒死,充分展现了丽芙乌曼和安德森的可塑性。既有圣洁又有丑恶,安娜圣母般将艾格尼丝搂进怀里,卡琳阉割自己女性的部分,来向丈夫示威。姊妹间的纠葛在还魂夜爆发。情感的宣泄从头到尾,被血一般的红色笼罩。最后甚至有个嘲讽的结尾,世界上我最爱的人都和我在一起。这是最震撼的一部。

俄狄浦斯王终究说了自己的孩子爱上了自己的母亲所以最后为了得到她而弑父,伯格曼也讨论着类似的话题,有着血缘相爱关系的亲人们互相诋毁和讽刺,情到深处人怎能不孤独,我觉得情到深处爱恨交加就不容易分清楚,红色的墙壁充满了姐妹之间的嫉妒和愤怒,妹妹的嘶喊和哭泣被姐姐们唾弃但又怜悯着,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的,我们抱怨亲人或者朋友们,但是却也爱着他们,这可能就是一种没办法解释的感情,一切都是谎言?一切都是虚无?还是我们真切的爱。

伯格曼真的太会描绘痛苦了。在封闭空间里用大片又暗沉的红,完全不同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红,把那种细碎的情绪放大再放大。追溯到母亲就好比溯源,弗洛伊德式的缺失和镜像理论再加上大量推进特写将内心外化的情绪性表达,不会担心自己沉不进去,需要担心的是是否能出来。呼喊与细语是那些内心痛苦流淌,恐惧,焦虑,不安,疏离。是随之蔓延的生命的绝望侧面。从红白到红黑,最后再回到记忆中的白,“所有痛苦都消散了”,在午后暖阳下的秋千里。

对不起,因为被投诉侵权版权原因,资源已被隐藏,请输入提取密码查看
请输入微信上获取的密码:
密码获取方法:
扫描右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然后回复 51

相关快传资源搜索

剧情爱情细语呼喊
本迅雷快传搜索数据来源于网络搜索引擎及迅雷快传,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如果有侵权的地方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11-2012, www.xunleikuaichuan.com
合作伙伴:迅雷快传官方网站http://kuai.xunl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