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浪而出/破浪

资源简介:

上世纪70年代的苏格兰,一个略带神经质的女子贝丝(艾米丽沃森EmilyWatson饰)不顾宗教束缚嫁给了石油工人亚恩(斯特兰斯卡斯加德StellanSkarsgaringrd饰)。恩爱生活并不长久,亚恩在一次石油作业中身负重伤,沦为瘫痪。贝丝非常难受,甚至觉得是自己的欲望导致了这个悲剧。为了唤醒丈夫的生命力,贝丝挑逗不同的男人,和他们发生关系,让亚恩的病情可以被情欲的力量征服。丈夫的病情竟然有了好转,然而,村里的人都对贝丝投以唾弃的目光,贝丝亦被送进精神病院。为爱牺牲的信念在贝丝心中强烈燃烧,将再一次把她逼入绝境。

《破浪而出/破浪》电影网友评论:

提尔的恋人絮语,对爱—欲—伤—痛的揭露,冯提尔喜欢强收尾,用毁灭或者颂扬一次性否定前陈(往往是毁灭里带着颂扬,颂扬里带着毁灭,天堂的钟声,狗镇的结尾黑社会大开杀戒,女性瘾者开枪打死听故事的人……)。小镇的教堂没有和上帝对话的意愿,没有慈悲,它是父权政治的中心,父亲老死不相见,哥哥撒手人寰,丈夫躺在床上用邪恶的思想支配女人……让处女成为妓女,一代代的压抑,离弃,冷漠,诋毁,残忍,无知,冒险……所有的后果都由女人承担,母亲维诺呆滞的眼神,嫂子槁木死灰上的痛苦叠加,贝丝的歇斯底里,精神分裂,女人在父权格局里彼此的梳离和散发于自性的互相怜悯,成为彼此的依靠。圣女和妓女用同一个阴道,自己和上帝共用同一张嘴,女人精神上的分裂也是这世界的分裂,历史和现在,地狱和天堂,男人和女人,生和死……

破浪而出/破浪

从这部开始让拉斯冯提尔成为如今的拉斯冯提尔必须要提“dogma95”宣言这成就他最重要的风格特征和此之前的代表作《欧洲特快车》相比前后处在两个极端我更想说之前的作品透着严肃和无聊但作品里一以贯之的思考力量仍在拉斯冯提尔的风格和韦斯安德森相比绝对让人惊喜晃动的画面最直接的感受是真实感和强故事性而处处严谨、精细的画面每一帧你都能截取当壁纸我总觉得他的电影里的女人有一个在声嘶力竭哭喊嚎叫处在崩溃的时刻感觉他处理性很自然就像在呼吸一样贝丝是一个善良、可爱的女孩她被命运捉弄她最终死了死后并被牧师诅咒这很荒唐就像开头的第一场葬礼一样贝丝说别人应该下地狱而到贝丝的葬礼导演重构世界和故事结尾响起钟声贝丝被祝福去往天堂作为良心三部曲的第一部我觉得应该在述说善良

破浪而出/破浪

剧本改不了drama本质,肉眼可见为了让命运直线下降而加入的情节,但动机还是因为主角天真烂漫地愚蠢(虽然能理解是因为她的信仰),冯提尔是否如此痴迷于人的无力感呢?暂时还无法理解讲述这样人物(在生活、情感上毫无自理能力且有自毁倾向)的意义。我是只能共情主角,无法做到同情主角的观众,但冯提尔的某些故事让我很难共情,虽然用粗糙的手持风格大大拉近了距离却仍然无法达到,存在某种区别于人性的东西。最后结尾的钟声也不喜欢,好似全部只为了赢得上帝一个青睐。窦娥凄惨一生终于沉冤得雪,但世间并未因此而变得痛快,这样处理反而失落了观众对宗教反省的期待(但也许是因为与西方观众信仰基础不同吧)

破浪而出/破浪

从始至终,她内心都是高尚纯洁的,不洁的是“他们”。拉斯冯的每个乐章实在太美了,差点让人忘记发生在小镇上的不幸。高举上帝旗帜的牧师们冷酷高傲的嘴脸与贝丝时刻提醒自己坚守内心道德形成强烈反差,他们无权对一个人的一生做出判断。而小镇人们的墨守成规、保守冷漠,是间接迫害女性的元凶,他们禁止女性发言、禁止女性参加葬礼,所有的一切似乎是男权社会的产物,女性地位微不足道,被家人拒之门外就很可能会死去。可以说,这部片“以爱之名”探讨了人的道德与信仰,某些表现方式充满了哲学意味。

破浪而出/破浪

“宗教”是欧洲电影第一主人公,没有它连“圣三位一体”都会失色。《破浪》直接攻击苏格兰“加尔文”教派“世无善行”的“上帝决选”。贝丝常常与上帝和离世的父亲对话,实际上更接近新教旨意,然而“中介”者教会仍以“纵欲”将其判为“弃民”。理解冯提尔还需借助陀氏“爱”的济世哲学,他的电影中即便孩童都充满恶意。爱情这题目有点小,性也不过是佐料,该以什么面目对待世界才是重点。“DOGME”手法几无规则的将镜头对准凛冽生态里的摆渡人,她的笑容可比巴赫的宏大悲悯,远胜寥廓钟声。

破浪而出/破浪

我的短评提前预订:说好再也不看冯提尔,但这部电影老看被人提起,不过归根结底是我犯贱。哈内克觉得昆汀的电影单纯是在强奸观众,而自己的电影是在强奸观众之后,让观众觉醒。我觉得冯提尔只是在强奸我。不过这一部倒也没那么令人难受,可是最好看的也只是最后一幕。对于其他带有宗教讽刺的电影就算浅薄我倒还是喜闻乐见的,不喜欢也多半就是因为冯提尔。Emily Watson边装傻边卖萌嘟嘴看着难受也就看不出什么演技了。虽然黑暗中的舞者很令我不舒服,但倒是觉得比约克演的挺好。

破浪而出/破浪

日常的焦虑,欢庆的忧郁,平静的绝望,这三对矛盾关系是冯·提尔电影中的“御用元素”;而又蠢又笨的女主则是其中的主要人设。不像《忧郁症》,在《破浪》中,一切忧郁与绝望都能在剧情上找到现实的依据,但我总觉得后者拍得更好,尤其在体量和镜头语言上。结尾为“女人”、“蠢人”与“疯子”找到了超验的、神秘的依据和支持。反教会、权力与理性主义。最终贝丝献祭了自己,“拯救”了杨,天国的钟声是一次对真正的宗教与信仰的回返。

艾米莉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最神经质的女孩。你能清楚记得她歇斯底里的笑声和撕扯,风里面乱飞的长发,好奇又害羞的眼神,飞快奔跑的动作,天真的孩子气的笑容。只有那样彻底和纯粹的人,才能在爱里面真正泯灭自我。杨说,Love is a mighty power. 但是现在我还是无法理解,什么样的力量可以强烈到让人彻底弃绝自我。肉体的痛苦,精神上的折磨,都可以统统忍受,义无反顾。这种决绝让人震惊。

3.7她始终没有和任何除扬以外的人发生性关系,当然扬也实力坑妻。还是无处不在北欧独有的粗糙感。处女作的章回体、对欲望的探索、对此次坚贞的反叛,可以想见日后创作史诗《女性瘾者》的野心。其实提尔大兄弟很不爱用配乐,通篇漂白水除了转场时候的北欧蓝草,是挺好听的,教堂颂歌什么的就不算在内了吧。结束的时候敢用巴赫胆儿挺肥的,呼应无法被声呐找到的钟声神迹,话分两头,扬的康复也许本身也是神迹。

(7.7/10)《破浪》中的Bess多少有那么些《忧郁症》中Justine的影子:被众人视为“脆弱”的人往往是最坚强的。冯·提尔对于社会中“异类”的关注是他作品一贯的主题。《破浪》带有很强的宗教色彩。Bess成为了一个为爱犯下“罪行”的殉道者。一个将“爱上另一个人类”视为“完美”的人。冯·提尔的反叛精神在此片中化作对教条主义的批判。同时艾米丽·沃森贡献出了一次史诗级的表演。

一个非常优秀的戏剧结构。好莱坞从戏剧而来,已经走的太远,拉斯冯提尔的反好莱坞精神反而还原除了电影原始的戏剧魅力。依然不喜欢道格玛95,但不影响《破浪》的优秀。看的时候一直在想《密阳》,李沧东的残酷里能有奉俊昊这个天使真好。感觉李沧东和冯有点像,但这两个人一个关注社会当下,一个思索的是人性的终极命题,想像的恐怕是电影里共通的文学趣味吧。

拉斯冯提尔的电影能给人一种,把世界名著视听化了的感觉,真正意义上的以小见大,太神了。单纯的人是最容易受伤的,像beth这样的人是不能去爱的,爱别人的前提是要先学会爱自己,这样义无反顾真的是害人害己,无私到极致本身就是一种自私。另外,信仰本身没错,误解信仰就会成为邪教。PS:每次看导演的电影都在祈求导演给个痛快,难受死了

又一位holyfool。女性受害以满足男性幻想,女性死亡以换得男性重生。拉斯确实是宗教权威、封闭社会和男权社会最一以贯之的控诉者(至于这种控诉是否有深度和有效则是另一回事,个人非常不喜欢把“goodness“放入讨论之中)。|35毫米胶片拍摄,扫描成数字文件,再把修改过的画面重新洗印成胶片,获得了水洗褪色的画面颜色。

拉斯冯作品里的女性形象总是一言难尽,自毁、疯癫、欺凌、受虐,但同时也能成就女演员们的生涯巅峰,比约克邓斯特还有本片的Emily Watson. 最后神父们对Bess的审判也过于讽刺,结尾的钟声也堪称妙笔。无论是爱情亡父或是宗教,Bess穷极一生也难以得到救赎。拉斯冯真是撒旦的代言人。

香港的翻译“爱情中不能承受的痛”竟然要比“破浪”更为贴切一点。艾米莉沃森又贡献了一次s级表演,贝丝,一个略带神经质的女人,为了爱情牺牲自己,换来世人的唾骂,她每日每夜守着瘫痪的丈夫,唯命是从,放弃帅气的医生,沦为大众眼中的“妓女”,在殴打与自责中死去。全球票房380w美元(仅丹麦)

不渴求能在冯提尔的片子中得到任何愉悦的观感,本片也不例外,可以说是非常悲伤且虐的爱情故事,但确实被最后10分钟对宗教狠狠的抨击以及“冲破枷锁直上云霄感动到”,确实没有想过这辈子还能被冯提尔给感动一把;艾米丽沃森的表演确实是一生一次的,当年输给科恩嫂着实可惜 ★★★☆

对不起,因为被投诉侵权版权原因,资源已被隐藏,请输入提取密码查看
请输入微信上获取的密码:
密码获取方法:
扫描右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然后回复 51

相关快传资源搜索

剧情爱情破浪而出
本迅雷快传搜索数据来源于网络搜索引擎及迅雷快传,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如果有侵权的地方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11-2012, www.xunleikuaichuan.com
合作伙伴:迅雷快传官方网站http://kuai.xunlei.com